综合新闻

我院张丰乾教授在“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19点击数:

君子之“求”与“不求”——周孔之道的价值观始基 | 张丰乾

我今天要讲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君子之为君子与小人之为小人的价值观分野在什么地方。

君子和小人的问题由来已久,但经过鲁迅对于“自称是君子的人”的激烈批判之后,颇有人主张“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价值观。长期以来,很多人不直接讨论君子人格是否为理想人格这个问题,而去讨论仁人志士问题。但最近几年大家又重新开始讨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问题。我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观的同异。小人不等于坏人,而在于价值观的“求”和“不求”方面,都是唯私利是图,唯私心是用。

《论语》中既有世人对于孔子有何价值追求的疑问,也有孔子对于自己价值追求的陈述,以及孔子对于弟子价值追求的评议。就现实价值来讲,我们现在对于礼乐文明、方法措施、行为准则、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求”与“不求”,应该基于何种价值观,都有必要进行重新讨论。

在学术史上,“周孔”并提远远早于“孔孟”合称。孔子因为“不复梦周公”而慨叹自己衰老之甚,我们都耳熟能详。但问题是,在狭隘的“哲学史”或“思想史”中,周公只是被附带提及。我们现在可能要重新对周公的特别功业、经典当中周公形象的塑造以及周公对于中华礼乐文化的始基不仅在制度的方面加以创设,也在价值观的方面予以奠定,特别是后者,要有一系列重新的考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公有非常高的地位。根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公在武王辞世、成王年幼继位的很长时间里是辅政乃至摄政,文王去世后,他实际是“以天子之位以治天下”,他的位置和天子相同,尽管引起猜忌乃至叛乱,但主流的评判是他的德行也和天子相同,他制作礼乐的身份也和天子相同,影响非常深远。所以在鲁国,是以天子之礼乐祭祀周公的。

《中庸》记载孔子特别评价周公,把他和武王并列,认为他在各方面做到了完备,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出周公的枢纽作用,在武王去世之后和孔子传道之间,文武之道的推行者、实践者、落实者就是周公。

《礼运》篇中说到孔子的感慨:“周公其衰”。孔子讲到他观察到了西周末期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替周公感到深深惋惜,他用“周公其衰”这样非常强烈的语气来表达。他也感慨自己年老体衰,以“不复梦见周公”为标志。我觉得这更多是孔子感慨自己的文化理想不能实现。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体会孔子梦寐以求的、支撑他人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实现周公制订的各种礼乐制度,或者说,周公是他理想的载体和先行实现者。但因为在现实中终究不能实现,最后就有点灰心或者有点自责。

实际上,在孟子的时代,也不完全是周孔并提,有时是周楚并提,也就是说,楚国的陈良羡慕周公、仲尼之道,想北上来学习,实际上这是由夷变夏的过程。这说明周孔之道对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也就是礼乐价值观的确立。

孔子是谋道或者志于道,他在教学中强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就是士人基于道义价值观的追求,不在于锦衣玉食。故而,孔子另外一方面也讲不可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无论现实性、可能性还是理想中,他的人生都不是以追求富贵为目的,虽然他也不拒绝富贵,但在“可求”和“不可求”之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选择。

孟子讲君子之道和求食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他与彭更的对话里。孟子特别善于设置话题,就像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样,从别人那里引出问题,然后再加以反驳。孟子与彭更对话,发现彭更关切的是求食,而不是不求道。这体现了古代人的价值选择,即谋道还是谋食,在道义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或者在和别人的追求截然相反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同样是非常突出的。孔子的原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同于孟子那样激烈斥责对方为禽兽,孔子只是说不和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或者不和你共同谋求一个价值理想。

此外,孔子也有“隐居求志、行义达道”的思想家的独立性。他对于社会上的很多隐士也有诸多同情。虽然他自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他不会违背最基本的道义去曲学阿世。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显然是想寻求另一条道路,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独立学者的生活。

在鬼神问题上,孔子也有一套独特而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对于祭祀中“非其鬼而祭之”的淫祀方式,他批评说是谄媚,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批评。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就是针对过度祭祀的批评,人对于鬼神不能过于有求媚,这凸显出孔子对于人自身价值的极端重视。

除了求道、求学,孔子讲到“欲”,实际上体现了对“仁”的价值的追求。求仁得仁,“仁”本身就是回报,不用考虑世俗功利的效果。孔子名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气节中最根本的价值观的体现。

关于知识问题,孔子也作了区分,他谦称“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强调思想的敏锐性或者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秉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价值观,但是对于事和言,应该非常敏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去反思和求教。

如何实现孔子的价值理想的目标?子贡非常善巧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块美玉把它藏起来还是卖掉。孔子的回答是:“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只要条件合适,那块玉就会发挥实际的价值和功能,而不是收藏起来,仅供自己把玩。这体现了“待贾”的态度,他不去乞求统治者发现和接受他的价值,而是等待时机,等待尊重和赏识他的人。这同样也体现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独立性。

21世纪以来,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我们原来对千禧年充满了期待,觉得未来更有价值。但自2000年以来,尤其近几年来我们遭遇或者听闻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战争,包括瘟疫的爆发。我们都很熟悉一个环保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从共同价值的角度,更合宜的说法应该是:“共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地球”的,其实也包括我们、他人、他物——他人、他物也有他人、他物生存的空间、生存的权利、发展的要求。所以要摒弃人类中心的价值观,在“共有一个地球”的价值观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和万物并育,和他人共存。

虽然现在天文学家发现有一个非常类似于地球的星体,但是即使在这个星体上人们可以移民过去,同样还是面临如何与他人、他物共处的价值观问题。如果依旧奉行弱肉强食、唯我独尊、以邻为壑的价值观,那么,新的星体也无非另一个灾难与祸害的孕育之地。

注:已入选《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3年第1期《变化世界与价值重建——“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