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讲座】李健:《道‘悦’与道‘救’:老子之道的情志性特征》

作者:来源:老子学院 发布时间:2021-03-29点击数:

 

  2021年3月28日下午,由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与老子学院主办的第1期青年学术工作坊在西安外事学院正蒙书院2号楼会议室举办。本次工作坊,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研究员李健博士为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陕西省老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康中乾教授为特邀评议人;清华大学博士后、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学术副院长曲经纬研究员为主持人;西安外事学院黄藤校长/董事长对此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青年学者以及本校七方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图1:活动现场

    首先,主持人曲经纬研究员介绍了工作坊举办的缘由,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愿意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各位专家、青年学者在百忙之中参加本次工作坊的辛勤付出致以深切感谢。

  随后,李健博士做了题为《道‘悦’与道‘救’:老子之道的情志性特征》的学术报告。李健博士以“学界通常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无情感意志的道,造成难以自洽整体打通全文(《老子》文本里多处原文涉及超越性的意志存在)”为问题意识展开。认为道不是无生命的“死的本体”,道作为情志性存在,具有情感性与意志性。

  道的情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道是喜悦/喜乐的。郭店《老子》里,作者用“悦”(“敚”)来形容道,道具有喜悦之情感性;2、道是庄敬的。老子还用“庄(爿首)”形容道。3、道是慈爱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王弼注:奥为“庇荫之辞”,主要说明道是人的庇护所。道的意志性一方面表现在天道的奖惩机制,对善的奖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体现了天道的公正性;对恶的惩戒,“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强梁者不得其死”。另一方面表现在“拯救”,对罪的赦免,“夫慈,天将救之”,“以求得,有罪以免”。道不仅有情感性,还有意志性,构成道的完整情志性(人格化)。

  此外,李健博士还论述了道的情志性与人文主义的关系,李健博士提到:老子道论接近人文主义,一方面道具有人格化,一方面道又尊重人的主体性。道“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即道不干预万物、不干预人。道是无为的,“道常无为”,“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这些思想都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李健博士还引用刘家和等学者的考据,认为人文主义并非是消除人格化本体,而是重新重构人神关系,人是目的而不是抛弃神,否则进入虚无主义。

  特邀评议人康中乾教授对李健博士的学术报告进行认真评议,康教授认为:李健博士的学术报告很有意义、富有启发性,从严密的文献考证中得出结论,是一个严肃的思考。先秦时期,处于信仰向理性的转向时期,把老子之道作为情志性存在符合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作为当代学术,如何用理性系统去表述老子的情感之道,也可进一步深化。康教授还对老子“有”和“无”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有和无涉及道的结构,道既不是单一的有,也单一的无,而是两面撑起来显现中间的情境性。有通过无来显现与诠释,无通过有来显现与诠释。所以老子在有和无时,还讲到“玄”,且是“玄之又玄”,必须是两个“玄”。道不是对象化的“物”,所以讲道具有情志性,正好体现了道的情境性。

讨论环节中,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智福博士、讲师张磊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刘峰存博士、西北大学副教授何易博士等进行了发言。就“关于情志性之道的原文是否是隐喻、所占比重”、“有无必要突出道的信仰色彩”、“道的情志性与道的理性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后,黄藤校长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黄校长肯定了李健博士的选题具有现实关怀;从重建信仰入手关注道的情志性。黄校长认为“为学”最终是为了“为道”,探索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应作为工作坊的目标,共同为致力于当代人的健康、幸福提供学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