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智慧课堂(基础教育)

【学习心得】范莹晖:学习心得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6点击数:

加入外事学院的大家庭以来,一直在从事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这个暑期有幸近距离接触了藤信学校的教学团队,亲身体验了信息化变革给这所年轻的学校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新的认识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绝不是单纯的设备和技术武装下的课堂,而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是信息技术支撑下课程的重构,是教师教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有正确的信息化观念,深刻的认识到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只能顺势而为,把信息技术由一般性的辅助性应用转变为学校管理以及课堂教学的必须。其次,课程重构不是简单的线下课堂线上化,信息化教学是需要有严格的流程设计的,也就是马老师总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展示,精讲精练”。课前,老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学案、测试题以及微课程视频等学习资料,通过课程平台发布给学生,通过课前小测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进行课前二次备课。课中,教师不再是满堂灌的传授知识,而是结合课前学习情况,通过巧妙的课堂组织,导演场景,分组讨论,分享展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实现自我突破。课后,通过测验题巩固所学知识,分层开展个性化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推送高阶的扩展知识,对于知识掌握不到位的学生通过推送错题讲解视频再次复习,真正做到一人一案。再次,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比如学生怎么分组,座位、坐序怎么设计,老师如何高质量提问,如何有效点评等等,过去一年这些在藤信学校的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地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得到的启示

信息化课堂变革绝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改变,而它的成功更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关注课程资源的建设,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窗口,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关注技术平台的搭建,平台设计要符合几个特点,包括:交流互动立体化,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实现“云+端”的无缝对接;资源推送智能化,平台应具备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全过程动态评价,构建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图谱,并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差异与个性化学习特点智能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评价反馈即时化,应采取动态伴随式学习评价,包括课前预习测评和反馈、课堂实时检测评价和即时反馈、课后作业评价和跟踪反馈,实现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和评价信息,重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反哺教学设计,形成良性闭环。三是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重塑。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有新的标准,我们要从教师的选、用、育、留全过程去考量,尤其是教师培养,关注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让教师拥有信息化思维和基本的信息化技能。四是关注理论研究,信息化课堂实践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指导,以便于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并将理论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关注管理服务流程和制度建设。制度是组织高效有序运行的保障,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业务,当其运行模式发生改变时,制度流程设计也应该随之改变,如教师最为关注的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学生的课程考核、综合评价等改革都应同步跟进。

三、后期工作思路

根据这段时间的学习,再反观近些年大学里开展的信息化课堂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我们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我们应该在新的智慧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升级、优化我们的课程平台,让它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做好数字化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指导及服务工作,为师生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技术服务的同时,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范莹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