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以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的名字命名,自2012年设立以来,每年都面向全国进行评选,被视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2012年—2017年,共有十四位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2月11日下午,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举办。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史学界泰斗章开沅,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吴易风获此殊荣。

章开沅先生录制获奖感言当天(宋汉涛 摄)
章开沅在中国近代史学界深耕多年,取得累累硕果,他所著的《辛亥革命史》是该领域第一部综论性大型专著。值得一提的是,他发现了《贝德士文献》,这是南京大屠杀又一铁证。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颁奖典礼的章先生通过视频发表感言。他说,承蒙颁发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出乎意料,既感觉荣幸,又觉得惭愧,主要是因为自己觉得学无大成,贡献很少。他回忆了自己与吴玉章的交往,“吴玉章校长也是我非常尊重的校长,是我最尊敬的革命前辈之一。我们编写《辛亥革命史》大型学术专著,三卷本,120万字,就是为了响应吴老的号召,因为他1961年在武昌开会的时候,鼓励我们‘要写大著作’,所以我们就完成了”。“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应该说这个荣誉是授予我们这一代同行学者的。因为好多好多大的工作都是集体做的”,章开沅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能够真正做学问呢,完全是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等于是第二次解放,是学术青春的空前的焕发。我们同其他各界人士一样,都共同的参与了并且见证了改革开放伟大的全部历程。最可喜的是学脉连绵,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英才脱颖而出。他们在自己专攻的领域,实际上已经越来越超越我们这一代人。因为他们的起点比我们更高,研究的条件比我们更为优越,应该而且必然会在他们中间出现若干世界级的学术大师。
章开沅最后说:“不要盲目地膜拜古人,更不要盲目地迷信和追随洋人,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历史是已经划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这是我终身抱持的信念。现在我仍然把它作为最后的对后世的赠言。”

吴易风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吴易风被称为“三通经济学家”,他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三个重要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学界瞩目的丰硕成果。他主持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是新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颁奖现场,吴易风当场宣布将所获奖金100万元全数捐出,设立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求学。
吴易风是“三通经济学家”,他通晓中外,精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融会贯通、学贯中西也许是很抽象的词语,但在吴易风那里,他的理解就是“扎实”。
他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学校只教授俄语,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经济学,他就从国际音标开始自学,硬是把英语啃下来了。经济学还需要数学的底子,他就向当数学教师的妻子学习数学,攻微积分、做习题、再交给妻子批改,这样,数理经济学需要用到的“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他都掌握了。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开始自学电脑教程,一通百通,成了真正的“三通经济学家”。
扎实的学术修养背后,是吴易风的“珍惜”,他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颁奖现场,他解释了深层原因。“我出生在江苏高邮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机会受到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只读了几年私塾和乡村初级师范。解放之后参加工作,1955年有幸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为什么说有幸呢?因为当时报考的条件是高中毕业或相当程度,我凭着‘相当程度’报考,有幸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经59年。目前我是我校学历最低的教师,别的老师是博士,我什么‘士’都不是,我是人大学历最低的教师。
这样艰辛的求学之路让他深知贫困学生的艰难,于是,他当场把奖金全数捐出,成立贫困生奖学金,这是一位老师的拳拳之心。
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这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勇气,需要了然于胸的学术自信,还需要超然的眼光和心胸。当今天西方新自由主义风潮袭来,他稳稳站定,对此进行批判,这是学者的风骨。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积极担当、甘于奉献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学者们,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治学为人的深厚底蕴和求实问道的精神风骨,是他们终身成就的学术写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最后评价说。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为表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学者设立的专门奖项,于2012年首次颁发,每人奖金100万元,被认为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荣誉。6年来,已有邬沧萍、冯其庸、汤一介、戴逸等16位学者获此殊荣。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分量最重的奖项,表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学者,对激励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来源:百度百科、新京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